HI,下午好,欢迎来到知域网!
免费注册
24小时服务热线:18275351089

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电子信息领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2025-05-25 - 2025-05-30
产业类别
电子信息 科研单位 集成电路
申报条件
一、电子信息领域
(一)围绕安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空探测、低空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智能规划等领域发展需求及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深空星表通感一体化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F01的下属代码)。
针对国际月球科研站等深空探测重大工程星表复杂通信需求,研究深空星表通感一体化网络系统性能边界理论、信道建模与定制化网络架构设计、多节点资源高效调度等技术,为高质量深空星表通信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2. 医学知识与生理数据双驱动的围术期风险预测和智能决策理论与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F06的下属代码)。
研究基于大模型的医学知识挖掘方法和深度解析与理解技术;融合脑血流、动脉血压、氧代谢等多模多维高频生理时序数据,构建不良事件识别预警模型;研究稳健应对风险的专家推理技术,揭示手术、麻醉及患者病情之间复杂作用机制,实现围术期情境自适应的辅助决策。
3. 检索增强的情境感知智能交互理论与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F02的下属代码)。
研究面向智能交互的情境认知基础理论,研究多语言文本知识通用表征、可学习高维向量索引、检索增强的复杂情境建模技术,构建人机协同的可信交互决策引擎,并在智能座舱等典型交互场景上开展应用验证。
4. 面向恶劣成像环境的鲁棒视觉智能感知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F06的下属代码)。
针对当前视觉感知系统在恶劣成像环境下工作时存在的环境适应能力弱、性能稳定性低等瓶颈问题,研究低质量数据、多模态内容、小样本学习等条件下的强鲁棒视觉表征、多模态信息融合、自适应模型学习方法,建立具有稳健感知、持续学习、快速迁移等能力的新型视觉计算模型,开展应用验证,为自主无人系统鲁棒视觉智能感知提供技术支撑。
5. 开放场景下鲁棒唇语识别理论与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F06的下属代码)。
针对现有唇语识别算法在开放场景下识别鲁棒性较差的问题,研究不同视角视频与发音文字之间的对应关系,探索不同发音习惯和视觉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构建未注册说话人的唇语识别处理策略,在公共安防等领域开展应用验证。
6. 低空智联网全域数据安全管控关键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F02的下属代码)。
针对低空智联网中数据泄露、滥用等安全问题,研究大规模高动态智能系统分布式信任构建、数据流转防护、数据协同验证等关键技术,实现分布式高可信低空智联网全域数据安全管控,构建低空无人机数据安全管理与服务平台,开展典型场景的应用验证,为低空智联网数据安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7. 核聚变装置高约束长脉冲运行状态智能计算理论与关键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F06的下属代码)。
面向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高约束长脉冲运行,研究容器内壁燃料粒子再循环二维实时监测、小幅边界局域模识别与行为特征分析、等离子体芯部约束性能优化等理论与算法,搭建适用于聚变装置高约束长脉冲运行的“壁-边-芯”协同计算与优化大模型,并在典型设备上进行应用验证。
8. 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反欺诈关键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F06的下属代码)。
针对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网络欺诈隐蔽化、复杂化带来的严峻安全威胁,研究多通道稳健的欺诈语音理解、长周期可靠的欺诈视频检测、自主可演化的跨模态欺诈行为预警等关键技术,实现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反欺诈,在主流网络平台的典型反欺诈场景开展应用验证。
9. 生成式数据驱动的移动源污碳减排关键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F03的下属代码)。
针对城市移动源排放量大面广难监测、流动时变难分析等问题,研究生成式数据驱动的交通排放系统动力学建模和分析方法,探索移动源污碳排放的协同效应和演化机理,优化交通路网污碳协同减排策略和实施路径,为区域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0. 复合陶瓷射频微系统封装集成跨尺度多辛建模与多物理场耦合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F01的下属代码)。
针对高导热复合陶瓷异构射频微系统封装集成,信号自激、串扰和力热变形等难题,研究多物理场耦合机理、跨尺度多辛建模、“芯片-载体-封装”全链路特性表征等理论方法,解析复合陶瓷封装射频微系统材料体系与工艺集成机制,为空天信息等领域的高功率密度复合陶瓷射频微系统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11. 大规模星群分布式智能任务规划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F03的下属代码)。
针对大规模遥感星群规模大、协同模式多、通信间歇多变等复杂性特征,揭示大规模遥感星群的行为模式与能力涌现机理,研究基于信任模型的资源协同管理、多主体群体智能决策、数据驱动的分布式任务调度等方法与技术,实现典型场景的应用验证。
以上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与安徽省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二)立足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围绕芯片设计、智能机器人、智慧传感器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集成项目
集成项目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1000?万元/项,研究方向:
1. 平面光学成像关键技术及验证(申请代码1选择F05的下属代码)。
围绕平面光学成像面临的理论和技术挑战,研究平面亚波长结构与光波的微观相互作用规律,突破物理-数据联合驱动智能逆向设计、大口径平面光学器件制备等关键技术,构建多维融合平面光学成像器件和超衍射成像系统,最大口径≥500mm、衍射效率≥90%、波前差优于λ/10,并完成应用验证,推动平面光学在卫星遥感、防灾减灾、空间探索等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研究内容包括:
(1)亚波长结构光场调控机理及其物理极限
研究亚波长结构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微观动力学过程,研究其对振幅、相位、偏振、光谱等电磁参量的调控机理,建立亚波长结构多参量调控模型,研究成像带宽、效率、视场、分辨率等性能指标的物理极限问题,建立新的像差校正机制。
(2)跨尺度光场调控器件智能优化设计方法
建立跨尺度亚波长结构成像器件的正、逆向设计方法,实现亚波长结构光强成像、多波长/光谱成像、偏振成像和多功能成像器件一体化设计;研究基于物理-数据联合驱动的智能优化设计方法和技术,实现跨尺度光场调控器件的智能优化设计。
(3)大口径高效率平面透镜制备工艺
研究激光指向稳定、功率稳定、色散补偿等技术,突破大口径复杂矢量场的长时稳定技术,抑制曝光场的热漂移、波长漂移等不利因素;研究复杂矢量偏振曝光场产生方法,优化设计基于矢量超构表面模板的投影放大曝光光路;研究适用于大口径望远成像的平面透镜的加工工艺。
(4)平面光学超衍射成像和多维探测系统及验证
研究矢量光场抗湍流、轻量化平面光学成像系统设计、阵列化系统控制及快速图像重建算法;研究时空多维复用非视域成像技术,突破高速大视场激光扫描技术;研制新体制平面光学超衍射成像、偏振和多光谱成像、超快激光三维成像等光学成像系统,并开展应用验证。
本集成项目的申请应同时包括上述4个研究内容,紧密围绕项目主题“平面光学成像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开展深入和系统研究,预期成果应包含原理、方法、专利和示范应用等。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基于新型计算范式的柔性通信基带芯片设计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F01的下属代码)。
针对通信系统对硬件高处理速率、低处理功耗的要求,开展基于新型计算范式的柔性无线基带信号处理芯片设计方法研究。研究基带信号处理算法和软硬件深度融合机制,实现基带芯片应用场景的自适应;研究基带芯片动态可重构方法,突破工艺受限下的基带芯片能耗及性能瓶颈。
2. 智能机器人人机情感自然交互语义理解与内容生成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F02的下属代码)。
针对大模型支撑下智能机器人个体交互能力阶跃式增长带来的情感自然交互问题,探索人机情感交互动力学理论,研究高效能多模态自然交互数据获取与计算、跨场景交互语义理解与多维度情感内容生成等技术,形成人机情感自然交互环路。
3. “脑-音乐-器官”闭环调控的理论与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F03的下属代码)。
基于脑-器交互框架,研究 “音乐-脑”交互、“音乐-器官”交互、 “脑-器官”交互;探索这三类交互的协同效应及其在干预退行性脑疾病中的起效机制;研究融合“脑-音乐-器官”的闭环调控技术,为音乐对听觉、触觉、大脑的影响关系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4. 电网高可靠实时监测的共生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F01的下属代码)。
针对电网实时监测中通信设备功耗高、可靠性低等问题,开展共生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研究。研究电网监测的共生无线通信架构,研究低功耗、高可靠的无线通信传输理论及大规模接入机制,实现电网系统运行参数高可靠实时监测。
5. 超快智能薄膜氢气传感器响应机制与关键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F01的下属代码)。
针对复杂应用场景下氢气传感器快响应、高灵敏、高稳定等需求,研究薄膜生长调控、传感结构设计制备和多参数协同的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探索超快响应机制,为快速检测泄漏等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6. 互联网低资源场景下事件抽取与关联分析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F06的下属代码)。
针对互联网事件要素提取能力不足、事件关联线索挖掘困难、模型泛化性不足等问题,研究低资源条件下的鲁棒事件要素提取、跨语言事件抽取、多尺度事件关联分析等技术,构建事件分析原型系统,提高互联网低资源场景下新闻事件抽取和关联分析的精度和效率。
7. 基于锁相载流子辐射成像技术的高效率钙钛矿光伏组件稳定性增强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F05的下属代码)。
针对大面积钙钛矿光伏组件中载流子输运特性快速成像表征的问题,探索锁相载流子辐射图像信号与钙钛矿光伏组件内载流子输运与复合非线性动力学过程的关联性,建立非平衡载流子输运在钙钛矿材料/组件空间分布的定量成像方法,揭示其核心参数及光伏组件效率随时间衰减物理机制,研究高效率钙钛矿光伏组件稳定性提升方法。
8. 多维融合光梳频率合成和精密计量关键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F05的下属代码)。
针对光子时频产生、传递和分析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跨波段、跨重频光梳激发和控制机理,多结构、跨尺度光梳器件组合系统,以及光学频率中继合成、一体锁定和精密测量技术,在聚变脉冲同步、微纳形变测距、光声气相分析等关键应用中完成≥3项系统验证。
9. 面向脑卒中偏瘫患者诱导训练的人体躯干-康复机器人运动学习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F03的下属代码)。
针对脑卒中患者躯干康复训练需求,探索脑卒中神经重塑与运动功能恢复机理,研究人机协作框架、人体躯干-康复机器人刚柔混合系统建模、多模人机交互与反馈、躯干姿势与运动模式的自适应等关键技术,为康复机器人研发与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与技术支撑。
10. 脆性冷冻植物细胞微波破壁机理与关键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F01的下属代码)。
针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中细胞微波破壁机理不清与热敏有效成分损失等问题,研究脆性冷冻植物细胞微波破壁方法,建立高价值药用植物复介电常数数据库,研究电磁-热-应力相互作用的植物细胞微波破壁机理,研制药用植物微波破壁实验系统。
11. 先验知识缺乏情况下未知网络威胁适应性免疫的理论与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F02的下属代码)。
围绕网络空间未知威胁防御的重大需求,研究未知网络威胁防御的免疫推演策略,突破网络攻击先验知识缺乏情况下未知威胁免疫识别、免疫表征以及免疫控制等关键技术,形成先验知识缺乏情况下未知网络威胁的防御能力,为网络空间未知威胁对抗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12. 消化道内窥镜智能辅诊理论及成像关键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F06的下属代码)。
针对不同设备、光照条件以及消化道情况多样性导致影像数据差异大等问题,设计多视角宽视场成像的照明结构并研究多视角融合机制,研究面向消化道内窥镜影像的实时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构建面向多源未知分布的可泛化消化道智能辅诊模型,在消化道内窥镜智能可视化辅助诊疗进行验证。
13. 面向智能视觉的超高清视频联合信息编码及传输优化 (申请代码1选择F02的下属代码)。
针对超高清视频存储和传输中海量数据与有限资源的不匹配问题,研究基于视觉任务模型的机器视觉特征提取方法,研究视频内容与特征信息联合编码及传输方法,优化数据压缩性能和传输资源分配效率,研究跨层传输资源优化分配方法,在超高清视频领域开展验证,为人眼视觉和机器视觉的高质量数据供给提供技术支撑。
以上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与四川省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二、申请要求
(一)申请人条件。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支持力度
2024年度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第三批)以重点支持项目或集成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资助期限均为4年,其中重点支持项目的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60?万元/项,集成项目的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1000?万元/项。
申报材料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本联合基金项目采取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4年5月15日至5月20日16时。
2. 本联合基金面向全国,公平竞争。对于合作研究项目,应当在申请书中明确合作各方的合作内容、主要分工等。集成项目合作研究单位的数量不得超过4个(依托单位+合作单位1+合作单位2+合作单位3+合作单位4),资助期限为4年;重点支持项目合作研究单位的数量不得超过2个(依托单位+合作单位1+合作单位2),资助期限为4年。
3.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
4. 申请人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简称信息系统),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书。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
5. 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联合基金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申请代码 1”应按照本联合基金项目指南要求选择,“申请代码 2”根据项目研究领域自主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领域信息”根据项目研究领域选择相应的领域名称,如“生物与农业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根据项目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方向名称,如“1.大豆耐高温遗传基础解析及新种质创制”,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
6. 申请项目应当符合本项目指南的资助范围与要求。申请人按照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联合基金项目相关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 资助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发表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软件、专利、获奖及成果报道等,应当注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资助和项目批准号或做有关说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安徽、四川等省份共同促进项目数据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当地推广和应用。
8.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函、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4年5月20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5月21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项目来源
关于发布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指南(第三批)的通告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2/info92408.htm
*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果原文没有版权声明,按照目前互联网开放的原则,我们将在不通知作者的情况下,转载文章,如果我们转载的文章不符合作者的版权声明或者作者不想让我们转载您的文章的话,烦请提供相关信息联系18275351089,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线
商标顾问
顾问五
顾问二
专利顾问
顾问六
版权顾问